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17

《老师所遇到的两种情况》

情况一: 老师, sorry 咯        好几次在纠正学生习题时,学生发现自己不对,即随口而出“ sorry 咯老师”。多次之后,我开始好奇,这句 sorry 咯的意义,何在?        道歉 (源于希腊语 απολογ ί α ,即 apologia ),是 人類 社會 的行為,是 社交 禮儀 ,也是做人處事的 藝術 。 “ 道歉 ” 这个词在现代社会中意味着承认犯错,但其实在影响他人心情时,哪怕没有做错,也应该向他人致歉。然而,许多时候向他人道歉并不是件易事,这主要缘于维护自身自尊心的心理 。 我好奇,因为: 一,     习题做错了,就更正让自己进步,就好了。 二,     道歉说多了,变得没有意义,尤其随口而出的“ sorry 咯”,不如行动证明改过的好。 三,     道歉说的是诚心        我想说的是,补习,是让自己的学习更好,最终成绩好不好,也不需觉得对不起老师,因为学习是自己的,未来也是你们的。愿不愿意更正,孩子们,你们要自己三思而决定啊 ~ 情况二: 不是,老师 ~~~~ “ 老师,我明天一定来上课! ” 隔天学生没来上课 … “不是,老师 ~~~ (随后一堆的借口)”                                           //////////////////////////////////////////////// “老师,这个怎么做?” 经过一番教导之后,“哦,老师,我知道了。” 做完了一题之后,“老师,这个?” 连续教了几次,再问一样的问题 … “ 你有在听老师讲解吗?”“不是,老师 ~~~ (再来一堆的借口)” “公式有背吗?”“不是,老师 ~~~...

《你的未来,谁决定?》

        好几年前在俄罗斯参加友人医学系毕业典礼,发现原来一个简单的毕业典礼对他们却是得来不易的。话说整个毕业典礼从筹备,到毕业袍,到毕业稿,排行步行路线,都是毕业生自己编排设计出来的。为的是让家人朋友可以见证他们辛苦多年的成果。        很记得有一位医学教授,说了一则故事,勉励在座各位即将毕业出社会贡献的医生。我在网上查询了一下,发现原本故事如下:        一位和尚上山砍柴归来时在下山路上,发现一个少年捕到一只蝴蝶捂在手中。 少年看到和尚说:“和尚,我们打个赌怎么样? ” 和尚问:“如何赌? ” 少年说:“你说我手中的蝴蝶是死的还是活的? 你说错了,你那担柴就归我了。 ” 和尚同意,于是猜道:“你手上的蝴蝶是死的。 ” 少年哈哈大笑,说:“你说错了。 ” 少年把手张开,蝴蝶从他手里飞走了。 和尚说:“好! 这担柴归你了。 ” 说完,和尚放下柴, 开心地走了。        少年不知和尚为何如此高兴,但是看到面前的一担柴,也顾不上细思,便高高兴兴地把柴禾挑回了家。 父亲问起这担柴的由来。 少年如实讲了。 父亲听儿子说完,忽然伸手给了儿子一巴掌,怒道:“你啊你! 好胡涂啊! 你真以为自己赢了吗? 我看你是输也不知道怎么输的啊! ” 少年一头雾水。 父亲命令少年担起柴,父子二人一起将柴送回寺院。        少年的父亲见到了那位和尚,说道:“师父,我家孩子得罪了您,请您原谅。 ” 和尚点点头,微笑不语。        在回家的路上,少年说出了心中的疑问。 父亲叹了口气,说道:那位师父说蝴蝶死了,你才会放了蝴蝶,赢得一担柴;师父若说蝴蝶活着,你便会捏死蝴蝶,也能赢得一担柴。 你以为师父不知道你的算盘吗? 人家输的是一担柴, 而赢的是慈悲啊。        听完这个故事让人深深理解,有时眼前的输赢不...

《这一次,想和大家分享一则网摘故事》

       一位非常喜欢动物的小男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茧成蝶的。一次,他在草丛中发现了一只蛹,便带回了家,日日观察。几天后,蛹出现了一道裂痕,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蛹壳飞出去。艰辛的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仍辛苦地執拗于蛹壳里,那对翅膀怎么也无法破茧而出。        小男孩不忍心看著蝴蝶如此痛苦,便找來了剪刀将蛹壳剪开,帮助里面的小蝴蝶破蛹而出。但让小男孩万万沒想到的是,那只小蝴蝶从蛹壳里毫不費力地出來后,因为没有经过破茧而出的锻炼,翅膀的力量太薄弱,以致根本飞不起來,不久便痛苦地死去了。        破茧成蝶的过程原本就非常痛苦,然而同时,只有经历了这艰辛的过程,才能换來日后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帮助反而让爱变成了害,最终让蝴蝶悲惨地死去。算计于眼前痛苦和风险的同时,也就等于放弃了日后所有可能有所成就的机会。        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家人,朋友 … 常常因为关爱,想要帮助的心,而伸出援手。看见孩子遇到不公平的事,父母想要多加帮助;遇到学生抱怨,老师想要多体谅;兄弟姐妹需要帮忙,我们直接帮助;朋友有难,我们想打抱不平。然而,我们所帮助的方式,是否真的帮了他们呢? ======================================== 苏老师任职于独中数理补习班 欲知补习班的开班讯息,可以点击此链接    联系我们 。 浏览次数 :   

《数学,你都学了些什么?》

        遇见过很多不一样的学生,幸运的时候,学生会问: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些?我会用“幸运”来表达,是因为这代表我班上有的孩子正在思考,有思考,才会有疑问;有疑问,才会去探索;愿意探索,才会从中发现不一样的领悟。        我们学习数学,顾名思义,是在学习知识,学习数学计算,学习几何图形,学习运用数学知识,学习数学定理等等。        往深层探索,我们不仅仅在学习数学知识,也就是学生最常问的,“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学这些?”        从简单的数学题,我们学习分析。分析一个题目在问些什么,给了我们什么资料。再来,我们要知道我们的目标,有了目标,我们才能找到方向去解题。清楚了目标,拥有了知识,就可以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方式,去表达,去处理问题。        看似很简单的做数学,其实每一次在解题,你都在练习很多生活上会需要的知识。而这一些,都离不开选择面对问题的态度。因此,我们也同时在锻炼我们的坚持不懈,勇于挑战,永不放弃…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很多时候我们遇到不一样的人事物,遇到不一样的问题,很多当下你要做的决定,要做出的选择,并没有真正的书本教导你,而这个时候,你累积的分析能力,你拥有的知识,你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会自然的在你需要时在你的思考中运作,这些不是一天就会拥有的思维。        就像,我们学语文,不只是为了写作文,写造句,写信,考试;我们学历史,不只是为了懂得过去发生过的事迹;你们,都看懂了学习真正的意义吗?        其实,只要找到学习真正的意义,我们就不会常常执着于“为什么我要学这些?”要相信自己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个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过程!加油吧孩子们! =====...

《当艺术家遇上当红明星》

艺 : 你知道吗?我可以让 未来 所有人都认识我。 星 : 你知道吗?我可以让 现在 所有人都认识我。 艺 : 可是人们只记得现在的你,很快就把你忘记了。 星 : 可是后人完全不懂你是谁,只知道你的名字。 艺 : 我活着时可以很享受我的生活,专注我想做的事,不过没人懂得欣赏我。 星 : 我活着时,也可以专注的做我想做的事,只是我常常会被关注,确实,不怎么好。 艺 : 大家都会喜欢你,想知道你的所有事情。 星 : 大家都会研究你,想知道你的思想你的创作和你的故事。 艺 : 我不管大家喜不喜欢我,我还是会继续创作。 星 : 我很在意大家喜不喜欢我,但是我还是会继续做好自己。 如果,你们常问说:为什么我们要做那么多数学,为什么数学家要发掘那么多数学公式?然后,就不做了。 如果,艺术家常问说:为什么就是没人懂得欣赏我的画,我的摄影,我的影片?然后,就不创作了。 如果,运动家常问说:为什么我就是无法战胜我的对手,为什么别人总是比我厉害?然后,就不锻炼自己了。 你说,这些“为什么“,会让我们进步吗?          事实上,无论艺术家,当红明星,科学家,音乐家,物理学家,创作人,数学家,运动员,甚至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背后总有我们看不见的事。每一位成功的人,背后总有着我们不晓得的付出和辛酸。如果我们只看见他们风光的一面,就觉得他们如此美好,试问他们背后承受多少不为人知的辛苦,才有今天的成果。         每一次当我们抱怨的在问 ,“ 为什么”的时候,大家可以试着换个角度看问题,把“为什么”这三个字换成“我要如何 ____ 做得更好”。 例如: 为什么我们要做那么多数学 , 为什么数学家要发掘那么多数学公式? 我要如何,才能完成这些数学 ,我要如何,把这些数学公式学起来? 为什么就是没人懂得欣赏我的画,我的摄影,我的影片? 我要如何,把我的画,我的摄影,我的影片,创作得让我觉得是最好的? 如果,运动家常问说:为什么我就是无法战胜我的对手,为什么别人总是比我厉害? 我要如何,才能战胜我上一次的记录,战胜我自己? 每一个“我要如何“,都比”为什么“来得正面...

《从色环中,你看到了什么?》

在 色环 (colour wheel) 中,和对面形成 180 °的颜色,称之为 对比色(又称互补色) ,既是对比最强的颜色。 把对比色放在一起,会给人强烈的排斥感。若混合在一起,会调出浑浊的颜色。如:红与绿,紫与黄,蓝与橙为互补色 。对比色的运用使 视觉效果强烈刺激,色彩对比达到最大的程度 , 让人觉得欢乐活 跃。 另外,在色环中, 在色轮上 90 °内相邻的色统称为 类似色 ,例如红-红橙-橙、黄-黄绿-绿、蓝-蓝紫-紫等均为类似色。由于类似色色彩较为相近,它们不会互相冲突,把类似色放在一起,可以营造出更为协调、平和的感觉。 如果色环就像我们本身,那么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有多少? 我们是否认识自己最强和最弱的部分,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识自己可以更好和可以改善的地方? 我们在什么时候可以凸显自己的才华,在什么时候要和他人一起调和。当我们和其他人对比强烈的时候,我们究竟看见的是彼此的不同,还是我们因为有了彼此,而相互的把大家的特色凸显得更好。 几米说过:我总在最深的黑夜,遇见最美的星星。 没有了黑夜,就不会感受到星空的美。没有难过,就不懂快乐。不曾失败,就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彩色,是一种选择。如果今天你手握画笔,你将选择调和系作画,或者对比强烈系的作画。认识了颜色,你就更加自如的把想要呈现的感觉带出来,没有对错。 生活,亦是一种选择。在什么时候,你想要呈现调和的自己,想和别人一起彼此平和;在什么时候,你想要让自己表现强烈,在其他的的衬托下,把大家的特色显现而出。认识了自己,你就能更好的在生活中,选择成为最想成为的自己。 “生活,是一种艺术;艺术,是一种生活。” ======================================== 苏老师任职于独中数理补习班 欲知补习班的开班讯息,可以点击此链接    联系我们 。 浏览次数 :   

你觉得来上课,有价值吗?

价钱 VS 价值 某天,在班上教小朋友“赚率”和“亏率” 的时候,我们聊到说,如果一件物体,购买之后用了几年再卖出去,我们在转卖的价钱,会比原本的低,那究竟我们会“赚”,还是会“亏”? 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件事情 如果我们从金钱来看,确实,我们能得到的金钱,不能和原本的同等。这么一来,我们是“亏”了。 然而,从价值上来看,我们得到的,是否“值得”呢? 想想,今天,我们买了一本书。 我们可以以不同的层次来了解这当中的精髓。 随便的看完 大概的看完 认真的看完 认真并了解的看完 认真了解的看完了再运用所学的                       之后,我们可以选择:   把书放在家里,继续我们的生活 把书和其他人分享,让更多人受益   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到底是由谁来决定呢? 书本的厚度吗?书本的价钱吗?书本的外表吗?书本的内容吗? 这本书的价值显然的不能以它的价钱来衡量。             价值,由谁而定? 今天,你们来补习班上课。你们觉得,有价值吗? 当你们付出了时间和金钱,这学习的价值,由谁而决定? 一位前辈曾经说 : 我们无法拥有别人的脑袋,别人也无法拥有我们的。知识,智慧和态度,全然的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即使他什么也没有,他的本身,已经拥有其价值。 人既然本来就无价,那么我们该如何,让本身的价值,提升到最高? ======================================== 苏老师任职于独中数理补习班 欲知补习班的开班讯息,可以点击此链接    联系我们 。 浏览次数 :   
  [创作和数学,有关系吗?] 想一想,在你作画的过程,是否曾经出现以下的疑问? “我不会画画” “我要从哪里开始啊” “我到底在画些什么呢” 这些疑问,往往源自于对自己的不肯定。 创意,其实是没有局限的。艺术,也没有局限。那究竟,是什么局限了创意和艺术? 每一幅图画都是一个生命的象征。它们都赋予了创作者给予它们的意义。而这创作背后的意义,在于创作者本身的感受与表达。 在教学的过程中,遇见小朋友们常常会把很多的想法和解数学题的方式在脑海里计算了一遍,迟迟没把过程表达出来。就像害怕着自己写错了,非要把答案想出来,觉得是对的,才敢于把整个完整的解题方式表达出来。 在生活当中,小朋友往往因为害怕被否定,而开始把自己的想法藏起来;因为担心犯错,而不再勇于尝试;因为害怕得不到肯定,而开始质疑自己。 因此,在教学过程,我会常常鼓励小朋友无论对与错,也可以勇敢的尝试表达,即便犯错也可重新来过,敢于尝试才能一步步的接近成功。就像创作一样,在表达的过程,你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反之,如果你在创作的过程非常享受,也很快乐,那就多创作吧! :)  ======================================== 苏老师任职于独中数理补习班 欲知补习班的开班讯息,可以点击此链接    联系我们 。 浏览次数 :   
如果说,你需要根据以下的指示画出一幅画, 但这幅画没有规定图画方向,没有规定大小,没有对与错,没有评价美与不美,只需跟着指示,把图画完成。 1.      画一个圆 2.      画两条直线 3.      画三条横线 4.      画四个点 5.      画五个方形 6.      画六条曲线 活动结束。请为你的图画写下一个标题。   ======================================== 苏老师任职于独中数理补习班 欲知补习班的开班讯息,可以点击此链接    联系我们 。 浏览次数 :